回味文章 手机版

六首笛声古诗词,道尽天下离情:谁家玉笛明月楼,唤起离人枕上愁

八年前,他一袭白衣,横吹玉笛,从江水氤氲中轻载一叶扁舟,满载湖光山色悠然飘来。

从此之后,他带着这支玉笛,以一介布衣的身份,搅动了朝堂的风云变幻和热血柔情。

这个人,就是“遥映人间冰雪样,暗香幽浮曲临江”的江左梅郎梅长苏。

而梅长苏的扮演者胡歌也在那一年,再次走向事业巅峰,风头无人能及。

直到今日,胡歌在《琅琊榜》这部剧里的开场,依然令无数人神往艳羡,撩动着人的心弦。

这一幕是如此经典,它就像中国古代的泼墨山水画,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古典情韵。

有青山淡淡,绿水迢迢;有水天一色,烟波缭绕;更妙的还有玉人吹笛,白衣飘飘。

倘若将这一幕定格在古典诗词里,就是“涉笛诗”,借助笛声这一意象,传达千古幽情。

正所谓,“凉秋夜笛鸣,流风韵九成。调高时慷慨,曲变或凄清。”

古人在或清空、或慷慨、或凄清的悠悠笛声中,传递离情万种。

1.月明羌笛,征人思乡

雪净胡天牧马还,月明羌笛戍楼间。

借问梅花何处落,风吹一夜满关山。

—唐·高适《塞上听吹笛》

在那个功名祗向马上取的盛唐,慷慨的笛声与萧瑟的边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就成为征人思乡的重要情感象征。

在高适的这首诗里,此时已是冰雪消融、大地回春之际。北方的胡兵已退,战事暂停,将士们踏着明月清辉,赶着马群欣然归来。

可就在这时,戍楼上传来阵阵笛声,让人想起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家人。这笛声不是普通的笛曲,而是从汉代就有善述离情的《梅花落》。

而诗人构思极为巧妙,不直言《梅花落》的曲名,而是化虚为实,并且以设问的形式,一语双关,将《梅花落》笛曲吹满关山和乡愁落满塞外的深情,巧妙传达出来。

“借问梅花何处落,风吹一夜满关山”,在虚虚实实之中,将征人的离愁别绪,演绎得唯美缥缈。再加上明月净雪意象的叠加使用,让这样的征人乡愁,哀而不伤,更显慷慨豪壮。

现代诗人张枣的“望着窗外,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,梅花便落满了南山”,手法极为相似。

同样以笛声传递征夫离愁,不同的诗人,笔触手法也有不同。

王昌龄将视线延伸到闺房,重在夫妻相思: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
王之涣则突出征人哀怨,暗含君恩难至: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而李益更显缠绵情深,欲罢不能: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

2.楼中玉笛,迁客羁情

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

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

—唐·李白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》

同样是笛曲《梅花落》,高适在遥远的早春边塞倾听,而李白在五月的黄鹤楼上静听。

当然,这笛曲勾起的愁绪也有所不同,高适只是单纯的闻笛思乡,而李白更多的是迁客羁情。

此时与故友史郎中同坐黄鹤楼上的李白,刚刚经历了人生第二次政治理想的失败,因为参与永王之事而被流放夜郎,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。

他以屈贾谊于长沙自比,将贬谪的屈辱与理想的幻灭,还有对家国的忧思,都倾诉在“西望长安不见家”里,还有那如泣如诉的《梅花落》里。

同样是以通感的方式,化听觉为视觉,李白没有像高适那样以设问的方式传达,而是直接过渡到江城五月落满梅花。

而砌下落梅如雪乱,拂了一身还满。这样的五月江城落满梅花,更显凄清哀怨,甚至让人读出窦娥喊冤之意。

当初李白意气风发意欲到长安大展宏图,在洛阳逗留时,也曾听到折柳笛曲,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”

那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长安居大不易,勾起的只是故园情,他或许不会想到日后要在江城五月落梅花里,就此走进晚年的劫后余生。

3.牧童短笛,田园牧歌

骑牛远远过前村,短笛横吹隔陇闻。

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

—宋·黄庭坚《牧童诗》

当牧童、黄牛和笛声这三个意象组合到一起的时候,悠悠童趣扑面而来。

但这首《牧童诗》,于天真童趣之外,更含悠闲淡泊的文人高士情怀。

牧童骑牛,横吹牧笛,优哉游哉走过烟村,踏过田垄。这种充满自在的田园风光,并不少见。

但难能可贵的是,诗人黄庭坚说理入事,以长安名利客与田园小牧童作对比,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高雅追求,不慕名利,安然此生。

而更人震撼的是,写出“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”如此机警之语的黄庭坚,当时年仅7岁。

这样的一首《牧童诗》,不只将黄庭坚的才华展露无遗,更将其淡泊高远的本性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。

多年后黄庭坚步入官场,历经起起落落,真正见识了名利场的机关算尽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仍然向往曾经的田垄骑牛、短笛横吹:风前横笛斜吹雨,醉里簪花倒着冠。

又有多少个夜晚,黄庭坚难忘江湖路,“满船明月从此去,本是江湖寂寞人”

这一生,黄庭坚就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,尽可能地平衡自我与朝堂,终成后世楷模。

这样的牧童笛曲,吹响的不只是天真童趣,更是田园牧歌式的淡泊悠然。

就像唐代诗人吕岩笔下的《牧童》,在晚风笛弄中传递诗人自己的归隐田园之情:
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
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
4.月明船笛,文人闲雅

携扙来追柳外凉,画桥南畔倚胡床。

月明船笛参差起,风定池莲自在香。

—宋·秦观《纳凉》

在《红楼梦》的中秋月夜里,贾母曾云“如此好月,不可不闻笛” ,“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”。

这种月夜赏笛的雅趣,贾母可谓是揣摩到了极致,不只要月下吹笛,还要隔着距离细品。

这种风雅,秦观的这首夏夜纳凉诗里,也有精彩呈现。在杨柳深处,画桥南畔,满载一船明月与笛曲,途经莲花盛开的地方,纳凉赏月。

将月影绰绰、笛声缕缕,还有那莲香幽幽,连同这一夜的凉风阵阵,并作一起入梦,梦到那藕花深处,享尽这一味清凉。

这样的月明船笛,是心无挂碍才会拥有的闲情逸致,就像周邦彦所云:此时情绪此时天,无事小神仙。

同样写明月笛声,姜夔则满怀追忆昔日情人花前月下的缠绵:旧时月色,算几番照我,梅边吹笛。

皇甫松则勾起了浓浓乡愁:闲梦江南梅熟日,夜船吹笛雨萧萧,人语驿边桥。

许浑则写尽对佳人的相思情深:夜深吹笛移船去,三十六湾秋月明。

5.杏花吹笛,家国愁思

忆昔午桥桥上饮,坐中多是豪英。长沟流月去无声。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。

二十余年如一梦,此身虽在堪惊。闲登小阁看新晴。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。

—宋·陈与义《临江仙·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》

陈与义笔下的笛声,有长沟流月,有杏花疏影,有欢饮达旦,美得无以言表。

但二十年前的这种欢聚有多美,二十年后再度回首的时候,心就有多悲。

经历了靖康之变而南渡流离的陈与义,再也无法回到从前,就像刘过所言,“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。”

二十年弹指一挥间,不只是容颜老去,还有江山已经换了模样,国破家亡,万事成空。

故而在这样的一个雨后深夜闲登小阁,想起年少时的花影笛声,多少历史兴衰与人生百味,都化为“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”里。

这样的笛声哀怨,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也曾聆听,“吹笛秋山风月清,谁家巧作断肠声。”

无奈将江山拱手相让的李煜也曾难忘,“千里江山寒色远,芦花深处泊孤舟,笛在月明楼。”

6.江南铁笛,师徒情深

东风无一事,妆出万重花。闲来阅遍花影,唯有月钩斜。我有江南铁笛,要倚一枝香雪,吹澈玉城霞。清影渺难即,飞絮满天涯。

飘然去,吾与汝,泛云槎。东皇一笑相语:芳意在谁家?难道春花开落,更是春风来去,便了却韶华?花外春来路,芳草不曾遮。

—清·张惠言《水调歌头·东风无一事》

张惠言吹奏的江南笛曲,是吹给学生杨子掞(yàn)的勉励之曲,写尽师徒情深和名士风流。

在一个落花时节的江南雨夜,词人吹着高士才有的铁笛,倚着一树梅花雪落,将颂春的笛曲一直传递到天宫彩云深处。

他就是要以这样潇洒旷达的行为告诉徒弟,有花开就有花落,有春去就还有春来。

“花外春来路,芳草不曾遮”,似水流年可以将这一年的春光尽付,却永远无法遮住芳草萋萋还生的春意再度归来。

尤其,理想虽然遥远,路漫漫其修远兮,但我们仍然可以上下求索,一切美好终将到来。

这样的江南铁笛,有师徒情深,谆谆教导;更有词人内心的潇洒从容,飘逸出尘。

同样是铁笛声声,文天祥的“短蓑吹铁笛,年岁大江长”,则是另一种韵味悠长。

吴伟业的“江湖满地南乡子,铁笛哀歌何处寻”,则写尽柔肠寸断。

这个就是古人笔下的笛声意象,有明月笛声,有花影笛曲,有牧童吹笛,有画桥船笛。

或是塞外听笛,或是月下闻笛,不管在哪里,只要笛声响起,思念便有了模样。

思念本身并不孤独,因为心里有了想要的归宿,知道想通往何处。就像这笛声,让我们走进记忆深处,从而这些月夜花影,才有了意义。

我们的爱,我们的情,皆附着在上面。故而当我们读到这些诗词,看到梅长苏一叶扁舟飘然而出,才会如此动情,又如此痴迷。

一代才女朱淑真说,“谁家横笛弄轻清,唤起离人枕上情。”

归根到底,这离情万种,并非笛声唤起,而是本在心中,心悲则笛悲,心闲则笛闲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