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味文章 手机版

诗词中的唯美生活瞬间,九种小神仙般的睡眠生活,你喜欢哪种?


在中国寝室文化中,枕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。著名的戏曲《西厢记》中,莺莺和张生幽会,就带了一个叫“鸳鸯枕”的枕头。对于古代的女孩子来说,她们的枕头一般都是自己刺绣的,特别是在出嫁的时候,在枕头上绣上鸳鸯,以楠木为框,称之为“楠枕”,因此有“结发共枕席”的诗话。

对于文人来说,对枕头的浪漫想象,一点都不亚于女孩。文人用来做枕头的,往往是他的心爱之物,是他的灵魂之物。而且他们也乐此不疲,将这些枕头写进诗词里,让诗词变得无比的浪漫。

1. 最是惬意的睡眠,枕水

现代科技已经证明,白噪声有利于睡眠,而水浪声就是一种典型的白噪声。所以,在房地产概念中,海景房价位一直居高不下。就是因为海景房除了能足不出户欣赏到蔚蓝的大海,更重要的是晚上睡眠时,能枕着海浪入眠。

所以,枕水而眠,是古人的一种梦想生活。大诗人白居易在《百花亭》中写道:

朱槛在空虚,凉风八月初。

山形如岘首,江色似桐庐。

佛寺乘船入,人家枕水居。

高亭仍有月,今夜宿何如。

佛寺乘船入,人家枕水居

“佛寺乘船入,人家枕水居”,古人的交通工具,多是骑马,或者乘轿,坐船则较少。想去佛寺烧个香、拜个佛,却能体验坐船而行,那真的是妙不可言。更妙的是,这里的人家,都是逐水而居,晚上,枕着水浪声而眠,就像小时候在妈妈的怀抱一样。

如果不能枕水而居,那么偶尔能够乘船,并且在船上睡上一觉,那也是一种奇妙的旅行。就像现代人,买不起海景房,买个水床晚上睡觉体验一下枕水居的快感,那也是不错的。晚唐大才子韦庄在《菩萨蛮 其二》中写道:

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

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

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双雪。

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。

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

“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”,春天的江水,碧绿碧绿的,比蓝天还要碧绿;你躺在画船里,水浪轻轻的拍打着小船,已经让人像是在妈妈的摇篮里一样,而何况江南春雨多,赶上下雨的夜晚,还夹杂着雨声,像是妈妈的摇篮曲一样,就更让人陶醉了,只想永远不要醒来。

一句,“画船听雨眠”,完整的句子应该是“画船枕水听雨眠”,简直是在一个童话世界,里面的人儿,恐怕永远都不想醒来!

2. 最为隐逸的睡眠,枕石

相对于枕水,枕石眠一点都不舒服,但石头象征了坚定的信念。所以,隐士最喜欢枕石眠。唐代诗僧德最在《题罗霄洞》中写道:

江南二月春无边,溪行十里花争妍。

儿童且莫吹羌笛,我欲临流枕石眠。

儿童且莫吹羌笛,我欲临流枕石眠

“江南二月春无边,溪行十里花争妍”,二月的江南,春天无边无际,我沿着小溪行走了十里溪路,一路上百花争妍。

“儿童且莫吹羌笛,我欲临流枕石眠”,小孩子家啊,暂且不要胡乱的吹奏羌笛,我准备在溪流旁边,枕着岩石而眠,别吵闹到我了。

泉水叮咚,溪流也是很好的白噪声,再加上春天的太阳,非常适合睡眠。所以,“临流枕石眠”的体验一点都不比“枕水眠”差。唐代无名诗人在《迭韵对诗 其一》中写道:

放畅千般意,逍遥一个心。

漱流还枕石,步月复弹琴。

漱流还枕石,步月复弹琴

“放畅千般意,逍遥一个心”,当你选择归隐的时候,有了一颗逍遥的心,那么,你就能让你千般心意畅快淋漓。

“漱流还枕石,步月复弹琴”,“漱流”、“枕石”,都是只隐居生活。我以流水漱口,开始一天的生活;我以岩石为枕,进入梦乡;晚上,我在月下散步;又在竹林里弹琴。

一句,“漱流还枕石,步月复弹琴”,这是最惬意的隐居生活!

3. 最具高洁的睡眠,枕松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青松一向是高洁的象征。所谓“爱屋及乌”,人们喜欢青松,进而喜欢松风,更喜欢松声。宋代词人朱敦儒在《诉衷情令 其一》中写道:

青垂柳线水平池。芳径燕初飞。

日长事少人静,山茧换单衣。

箫鼓远,篆香迟。卷帘低。

半床花影,一枕松风,午醉醒时。

半床花影,一枕松风,午醉醒时

如果说,“漱流还枕石,步月复弹琴”,这是最惬意的隐居生活,那么“半床花影,一枕松风,午醉醒时”,则是最迤逦的隐居生活。

“半床花影,一枕松风,午醉醒时”,当我在中午时候,大醉一场,然后醒来的时候,看到的是半床花影,太阳已经开始西下了,还有一枕带着清新的、从松树林吹来的春风,又让我沉醉了。

这首诗中的“松风”,是白天的睡觉体验。而南宋诗人魏了翁在《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 其十三》中的“松声”,却是晚上睡觉的体验:

海邦气候异中州,襆被来时八月秋。

满枕松声眠月露,夜深仍与被为仇。

满枕松声眠月露

“满枕松声眠月露”,午夜时分,海风吹得松树哗哗作响,我枕着满枕的松声,看着明月皎洁的月光,感觉清晨的露水,打湿了我的睡衣,顿时一顿清凉,便沉沉睡去。

如果说,“半床花影,一枕松风,午醉醒时”的“一枕松风”,带了的是春风的清新;那么,“满枕松声眠月露”的“满枕松声”,带来的则是“白噪声”,还有“和露”的清凉,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。

4. 最为空灵的睡眠,枕月

明月,应该是中国诗词史上最为广泛的描写对象。诗词史上最为空灵的那些诗句,都出自对明月的描写。比如,那句著名的“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”,又如那句著名的“可惜一溪风月,莫教踏碎琼瑶”,真的是无比空灵。

同样,人们也喜欢枕月而眠。明代诗人陆深在《龙窟二首 其二》中写道:

白鸟斜飞水拍天,隔湖树色见风船。

烟波只许渔郎惯,一任蓑衣枕月眠。

一任蓑衣枕月眠

“白鸟斜飞水拍天,隔湖树色见风船”,我站在渔船上,看着远处白色水鸟斜飞而去,视线的尽头,是湖水拍打着苍天;有时候,我站在岸上,隔着湖边的大树,看到挂着风帆的商船来来往往。

“烟波只许渔郎惯,一任蓑衣枕月眠”,湖上烟波浩渺,只有渔郎才能经常看到;到了晚上,他们也不回家,穿着蓑衣就躺在船上,枕着满湖的月光,慢慢睡去。

明代诗人庞嵩在《衡山追和》中写道:

支策罗浮七洞天,祝融绝顶访栖禅。

天空籁息钟初定,独扫云根枕月眠。

天空籁息钟初定,独扫云根枕月眠

“天空籁息钟初定,独扫云根枕月眠”,山中的天空,万籁俱寂,山寺的钟声也初定了;我独自打扫走了白云,让月光洒了进来,然后枕着月光而眠。

一句,“一任蓑衣枕月眠”,一是躺在水上,二是枕着明月光而眠,就问空灵不空灵?一句,“独扫云根枕月眠”,一是身处白云之中,二是头枕明月而眠,你说空灵不空灵?

5. 最有才华的睡眠,枕书

枕书眠,可能是文人最为得意的睡眠方式。就像有的女明星,以胸为傲,就把胸投保,而有的以大长腿为傲,就把腿投了保。文人以藏书为傲,最喜欢枕书而眠,且喜欢在人前炫耀他枕书而眠。

北宋诗人曾巩在《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 其一 次李秀才得鱼字韵》中写道:

候月已知星好雨,卜年方喜梦维鱼。

从今拨置庭中事,最喜西轩睡枕书。

从今拨置庭中事,最喜西轩睡枕书

“从今拨置庭中事,最喜西轩睡枕书”,“拨置”,废弃。因为下着雨,所以,只能放弃在庭院中间做事情,在屋内也可以做很多事情,但我最喜欢的是,在西轩枕着书籍睡觉。

所谓“最喜西轩睡枕书”,其实是夸耀自己最喜欢读书,可以一直读下去,直到困了,就枕着书本睡一觉。

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自从变法失败,他也不是一蹶不振,而是投身到学问研究之中。他在《适意》一诗中写道:

一灯相伴十馀年,旧事陈言知几编。

到了不如无累后,困来颠倒枕书眠。

到了不如无累后,困来颠倒枕书眠

“一灯相伴十馀年,旧事陈言知几编”,想当年,自己勤于公事,总是和一盏油灯相伴十多年了,旧的公事,陈年进言,不知道写了多少编了。

但到头来,政治上还是失败了。“到了不如无累后,困来颠倒枕书眠”,“无累”,没有牵累。等我去了官,政治上没有了牵累以后,才真正找到了我的初心,我可以整日读书,困了,就颠倒书本,枕着书本而眠。

一声叹息,如果王安石不投身政治,不知道会做出多大学问。他的老师欧阳修一直拿他当诗仙李白来类比,如果不搞变法,王安石在诗词上的作为,可能会超越太白也不一定。欧阳修手下弟子如云,他的眼光是很准的。

北宋诗人张耒在《秋雨二首 其二》中写道:

离披衰柳已无蝉,黄叶闭门风雨天。

陶令无钱难得醉,竹窗过午枕书眠。

陶令无钱难得醉,竹窗过午枕书眠

“陶令无钱难得醉,竹窗过午枕书眠”,诗人自比晋代大诗人陶渊明,他也跟陶渊明一样穷困潦倒,今天好不容易喝了一次酒,过了正午而大醉,就在竹林窗户下,枕着书本入眠。

一句,“陶令无钱难得醉,竹窗过午枕书眠”,我虽然和陶渊明一样穷困潦倒,但我更他也一样的爱书、嗜书,醉心于学问。

6. 最为文艺的睡眠,枕琴

古人做学问,也不是书呆子,而是讲究“琴棋书画”,样样精通。能做到琴棋书画,样样精通的,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人能做到精通其中的一到两样。比如,晋代文学家、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嵇康,就精通琴艺,自他以后,神曲“广陵散”就失传了。

宋代词人毛滂在《临江仙 其一 宿僧舍》中写道:

古寺长廊清夜美,风松烟桧萧然。

石阑干外上疏帘。

过云闲窈窕,斜月静婵娟。

独自徘徊无个事,瑶琴试奏流泉。

曲终谁见枕琴眠。

香残虬尾细,灯暗玉虫偏。

曲终谁见枕琴眠

词人是一个类似大诗人王维的多才多艺的诗人,他喜欢“过云闲窈窕,斜月静婵娟”,天上的闲云像美女一样窈窕而过,而一湾斜月,则像一位淑静的美人,静静的挂在中天。

而他更喜欢的却是,“独自徘徊无个事,瑶琴试奏流泉。曲终谁见枕琴眠”,我独自徘徊,没有一点事。于是就将瑶琴架起,奏一曲“高山流水”。当一曲终了,有谁看到我枕着瑶琴,呼呼大睡?

一句,“瑶琴试奏流泉。曲终谁见枕琴眠”,让我想起大诗人王维的那首《竹里馆》,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”,一样的多才多艺,一样的幽思情怀。

元代诗人陈野云在《山庵四景 其二》中写道:

挂杖敲云深入山,枕琴时卧白云间。

偶然浣药逢翁钓,坐失榆阴相伴闲。

枕琴时卧白云间

“挂杖敲云深入山,枕琴时卧白云间”,“挂杖敲云”,是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。“枕琴”,本来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,而“时卧白云间”,更是让人惊为天人。

一句,“枕琴时卧白云间”,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仙人!

7. 最为尚武的睡眠,枕戈

中国人很早就树立了“胸怀天下”的情怀,早在《晋书·刘琨传》中就写道,“吾枕戈待旦,志枭逆虏”。因此,“枕戈”也成了文人们见贤思齐的一种标志。唐代诗人卢纶在《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》中写道:

结发事疆场,全生俱到乡。

连云防铁岭,同日破渔阳。

牧马胡天晚,移军碛路长。

枕戈眠古戍,吹角立繁霜。

归老勋仍在,酬恩虏未亡。

独行过邑里,多病对农桑。

雄剑依尘橐,阴符寄药囊。

空馀麾下将,犹逐羽林郎。

枕戈眠古戍,吹角立繁霜

“枕戈眠古戍,吹角立繁霜”,战士们在古老的边城,每夜都枕着刀戈睡觉;每当号角吹起时,他们又迅速的站立在繁重的风霜中。

一句,“枕戈眠古戍,吹角立繁霜”,中国军人,从古到今,都是这种威风凛凛,保家卫国,志在天下的英雄形象!

南宋诗人杨冠卿在《塞上与郑将夜饮 其一》中写道:

白发将军夜枕戈,楼兰未斩奈愁何。

挑灯看剑恍如洗,那听萧萧易水歌。

白发将军夜枕戈

这首诗,每一句都有一个典故。

“白发将军夜枕戈,楼兰未斩奈愁何”,“夜枕戈”,当然是典出自“枕戈待旦”;而“楼兰未斩”,是出自汉代西域“楼兰国”的典故。

“挑灯看剑恍如洗,那听萧萧易水歌”,“挑灯看剑”,出自大词人辛弃疾的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,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;而“萧萧易水歌”,则典出自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的《易水歌》,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

整首诗,都悲壮无比,先是“枕戈”,后是“看剑”,那威武的形象,让人肃然起敬,是数千年以来不屈的“中华魂”!

8. 最是怡人的睡眠,枕风

夏天炎热,如果睡眠的时候,有风吹来,那是再惬意不过。北宋诗人黄庶因夏天炎热,购买得一张凉席,而更加可人的是,躺在凉席上,尽然还获得了一枕风,简直是让人喜出望外啊!这首《市得笛竹簟因成诗》是这样写的:

八尺枯冰簟一筒,小轩拂拭趣谁同。

樽前声负千杯月,窗下光赢一枕风。

易向曲肱增旧意,诗因仰看有新功。

蠹书围绕高眠处,梦与尘埃路不通。

樽前声负千杯月,窗下光赢一枕风

“八尺枯冰簟一筒,小轩拂拭趣谁同”,诗人买回凉席,是转成一筒拿回来的。凉席凉飕飕的,就像八尺长的干冰一样。诗人把它布置在小轩里,反复擦拭,不知这样的兴趣爱好,还有谁是一样的。

“樽前声负千杯月,窗下光赢一枕风”,晚上,诗人在明月前,喝了很多杯酒,每杯酒中,都倒映了一轮明月,看着让人心旷神怡。最后,诗人躺在窗下的凉席上,一阵凉风透过窗户,让人感觉是一枕的凉风。就这样,诗人很快就入睡了。

而初秋的风,由于夏天的余热还未散尽,因此也极为凉爽。宋代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在《护国寺秋吟 其二》中写道:

酒弄三竿日,诗成一枕风。

寒声落鸿雁,秋意著梧桐。

酒弄三竿日,诗成一枕风

“酒弄三竿日,诗成一枕风”,清晨起来喝酒,这酒一喝,就喝到日上三竿;喝完酒以后,我索性躺在床上,枕着一枕的凉风,吟诵着一首小诗。当小诗完成的时候,我也渐渐睡着了。

一句,“诗成一枕风”,把单纯的解暑散热的现象,变成了诗意盎然的画卷,真是点石成金。

9. 最具仙气的睡眠,枕白云
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境,最显著的特点是白云飘飘。如果你是枕白云而眠,那不可就是最具仙气的睡眠?唐代诗僧寒山在《诗三百三首 其二百九十五》中写道:

欲向东岩去,于今无量年。

昨来攀葛上,半路困风烟。

径窄衣难进,苔黏履不全。

住兹丹桂下,且枕白云眠。

且枕白云眠

“昨来攀葛上,半路困风烟”,昨天,我扶了葛麻,攀援而上;在半路上,被困在风烟里,如在仙境。

“住兹丹桂下,且枕白云眠”,于是,我决定住在丹桂树下,暂且枕着白云而眠,这不是在月宫里嘛!

是不是仙气飘飘?

元曲大家张养浩在《郊饮醉归》中写道:

昨朝醉田间,欲借山为枕。

青山不肯前,却枕白云寝。

青山不肯前,却枕白云寝

“昨朝醉田间,欲借山为枕”,昨天我醉在了田野间,本想借用一下青山为枕。但“青山不肯前,却枕白云寝”,但是青山不肯到我面前来,只能枕着白云而睡。

这首小诗,尽显诗人的豪放,先是“欲借山为枕”,后是“却枕白云寝”,唐人都比不了。

相关文章